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aigc

AI 时代,艺术家会被取代吗? | AIGC新职业观察

科普中国 • 2 月前 • 78 次点击  


AI 能成为创造艺术的那支“马良的神笔”吗?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家陈抱阳,正在做这场科技与艺术的实验。他的一个个新奇的艺术创想,也可以称为关于技术与艺术的思想实验——他将传统文化与 AI 相融合,让 AI 生成的书法有情绪,用AI做皮影戏,甚至,他还想创造一个 AI 自驱动的生态系统……


陈抱阳说:“过去我的想象是让 AI 成为我的合作者。而现在,AI 跟我的创作几乎是共生的关系了。


以下是和陈抱阳的对谈内容:


Q:请陈老师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陈抱阳:我一直在做科技艺术,现在发展得最热闹的就是 AI 跟艺术的融合发展,我大概是 2017 年底2018 年初开始做 AIGC 这个方向。


Q:您是怎么理解 AI 技术的?AI 介入到艺术创作中,会影响甚至反向限制艺术创作吗?


陈抱阳:我幻想中的 AI 就像机器猫的口袋,从可以随时从里面拿出一个工具,让我去能够更好地创作艺术。我觉得艺术家不管是从好奇心,还是创造欲上来讲,我们总是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工具,所以我觉得技术对艺术应该不是限制的关系


Q:您觉得用 AI 创作时艺术家应该追求什么?AI 与艺术家的关系是什么?

陈抱阳:我觉得 AIGC 语境下的艺术家就不再只是追求一张张的画了,我们应该去追求艺术家能不能得到自己的 AI 模型,让这个模型不停帮自己去生成画面,这个时候,AI 具体画了多少张画已经不重要了,就是要 AI 有能力可以不停地生产。所以说从这个想法出发,我觉得 AI 与艺术家应该是共生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当然,等未来仿生人世界真的到来的话,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是会有竞争的。


陈抱阳的AI作品《重构山水》丨陈抱阳供图


Q: 如果 AI 参与了艺术创作的过程,您理解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陈抱阳:从浪漫的角度看,我会把 AI 想象成自己的合作者,当然,把 AI 当成合作者,可能十年前是个时髦的想法,现在大家都能接受了。另外,除了把 AI 当作一种手段或者一种工具,我还想把它当作“创作材料”,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作主题”,也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一些尝试。


Q:可否介绍一个您曾经主持的 AI 艺术项目?

陈抱阳:我们做过一个 AI 书法项目。最开始是 2017 年左右,一些 AI 学者或者 AI 领域的工程师,开始去思考“AI 能不能进行创造?”


那个时候的 AI,生成的图像可以很好看,但这个时候我们会打一个问号:AI 生成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我自己要的?因为是否好看跟能不能满足需求,这是两个概念。比如说用 AI 生成猫、小狗,或者花,AI 做完图,大家没有一个普世的标准去判断它生成的好不好、准不准确。


我在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咱们国家传统的书法艺术。首先书法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次,书法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说一个文字你能认出来,它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投喂了很多书法作品给 AI,去训练它。


后来,我们想要尝试控制 AI 图像的生成,怎么控制呢?我们得有一个限定条件,我就想到“书法的情绪”可能是一个好东西。为什么呢?首先情绪是足够复杂的,其次在艺术范畴里,我们又可以提出基于不同层次对于情绪的表达。


AI 生成的书法作品丨陈抱阳供图

Q:什么是书法的情绪?

陈抱阳:你看很多现在的书法帖子,比如说像祭侄文稿,文字本身就是有情绪的,比方说书法家写一篇文章来悼念侄子,或者是有家国情怀,或者说壮志难酬的愤懑。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情绪写了出来。


更进阶的,文字的情绪,可能与创作者的心情是不统一的,心情平静如水的“艺术家”,是不是可以画出一幅愤怒的画?这些问题贯穿在我们整个 AI 书法的研究工作里,最后我们这个工作叫做“情绪驱动的书法生成”,比方说当我们输入一个句子,我们的系统就可以生成一幅书法作品,而这个书法是根据 AI 对于这句诗的理解来模拟书法家的情绪来生成的。


Q:为什么会想要做书法呢?

陈抱阳:除了我上面说的书法具有确定性的特点外,还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而我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想去看,用新的数字技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时,能做出什么有趣的东西,我把这种尝试叫做“透过时代的镜头回看传统”。目的不是评论传统,而是从像 AI 这样的新型数字技术的视角去“看”那些传统,看一看时代的倒影。当然,因为我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所以我很好奇,我要自己动手去做,去尝试,所以就会想到用 AI 去生成书法。


Q:您的创作思路会因为 AI 的加入而有改变吗?

陈抱阳: 会的。因为我的创作思路就是跟着 AI 的发展来的,AI 跟我的创作几乎已经是共生的关系了,我其中一个创作思路就是先看到一项技术,看它能做到什么事,再回过头去找到可以妥帖匹配的艺术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


Q:可否举一个基于这种创作思路的例子?

陈抱阳:我过去做过一个皮影的工作,这次我们不要生成图片了,我们要用 AI 生成视频。但当时 AI 生成视频会有一些问题,比方说它会跳帧、会抖动,那么在传统艺术形式里,皮影在视觉观感里也是会抖动的,所以这是当时选择皮影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因素,这背后的创作思想是:我看看现在最新技术是什么样?我能不能让它服务于最合适的地方?


Q:您最开始使用 AI 创作时对 AIGC 最大的设想是什么?时至今日呢?

陈抱阳:我读书那会的设想是希望 AI 能成为我的合作者,当时就写论文就是去写这个事情,是 AI 发展第一个阶段,AIGC;第二个阶段是 AI 驱动的交互,这种交互就类似大家小时候玩的 RPG 游戏,比如你今天出门,跟这个社会发生互动,产生动态交互,最终可能指向固定的结局,这就是 AI 驱动的交互;而现在,我觉得是 AI 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用 AI 去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相当于,我们从最初的想象“AI 是否可以创造和想象”,转向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机器是否具有意识和意图”。


所以在今天 AI 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完全可用的工具放在那里,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光是去设想的阶段。我作为实验艺术家,我希望 AI 能够做什么尝试那我就要去做,就像画家拿着笔,拿着颜料,面对一张画布的时候,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


我现在的想法是用 AI 做多智能体仿真,构建 AI 生态系统,艺术家设定这个生态系统的规则,这个系统里的所有角色和元素都是可以互动的,并且实现自循环、自驱动,当互动足够复杂的时候,我们作为观众无法完全预测他的结果,这个生态系统就接近真实世界了。这个就是多智能体仿真,它是社会仿真的一种。当 AI 达到这种程度,就真正符合了艺术家的想象:敢当造物主,敢去创世纪!


Q:您是否已经开始做 AI 多智能体仿真方面的尝试了?

陈抱阳:是的,我希望把多智能仿真放在中国传统故事的结构里。比如说女娲补天补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补的是一个星际之门?如果说我现在给 AI 一个叙述的框架,让 AI 自己去模拟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这个故事的一个个事件和细节是否可以?这些都可以去想象。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Q:您见到最有趣的 AI+的案例是什么?

陈抱阳:一个是去年的斯坦福小镇,这个项目是一个小镇里面生活着 25 个 AI,它们在小镇里像人一样生活、工作、社交,甚至恋爱,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AI 生活的城市,也有酒吧、咖啡店、公园、学校、住宅等场所供他们生活。生活在斯坦福小镇的智能体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它们的行为通过大语言模型驱动。


另一个是斯坦福小镇的升级版,为了更进一步实现 AI 的“西部世界”,Project Sid 项目组在 Sid 中加入了民主制度、社会监管、社会角色、等级制度、贸易、经济、宗教等丰富的元素。就像人类一样,AI 代理(AI agents)的心思更加千回百转,比如它们能在交流中透露自己的意图,分享自己的梦想;项目组还赋予了 AI 代理一种即时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下,智能体可以进行推理和反思,并实时生成或更改其原本的目标,以适应交互的变化。



策划制作

作者丨冻顶乌龙 科普创作者

受访对象丨 陈抱阳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家

审核丨于旸 腾讯玄武实验室负责人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76449
 
78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