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所有版块导航
Python
python开源   Django   Python   DjangoApp   pycharm  
DATA
docker   Elasticsearch  
aigc
aigc   chatgpt  
WEB开发
linux   MongoDB   Redis   DATABASE   NGINX   其他Web框架   web工具   zookeeper   tornado   NoSql   Bootstrap   js   peewee   Git   bottle   IE   MQ   Jquery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  
Python88.com
反馈   公告   社区推广  
产品
短视频  
印度
印度  
Py学习  »  aigc

即时设计战略负责人黎嘉宁:AI时代设计软件突围之路|WISE2023颠覆AIGC产业发展峰会

36氪 • 1 年前 • 283 次点击  
“作为设计软件,我们的本质是要做技术和需求场景之间黏合剂。”

5月23日,36氪举办“颠覆·AIGC”产业发展峰会。本次峰会汇聚产业力量,共同探讨企业、行业在面临变革时的应对策略,分享思考,探索和发现产业中最具潜力的企业与最具价值的技术,在激荡的环境中探寻前行的方向。

大会上,即时设计战略负责人黎嘉宁发表了题为《AI时代设计软件突围之路》的主题演讲。黎嘉宁认为变革可以是多维度的,包括新技术、新人群、新场景,而新的机会正是在变革中诞生的,当下的AIGC时代也如是。

对如何抓住变革产生的机遇,黎嘉宁分享了来自即时设计的既有实践和看法。他指出,AIGC时代仍然是术业有专攻的——有专注于底层技术创新的自研大模型企业,也有专攻技术工程化和产品化、直面用户,直接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应用层企业。因此,在即时设计看来,作为设计软件,其要做的就是在长期沉淀的行业理解基础上,扮演好技术与需求场景之间的黏合剂。

黎嘉宁对“黏合剂”做出了进一步解释。他表示,产品思维要求应用层企业不能将单独能力作为单点提供给用户,而需要针对场景对能力做有机综合。对此,黎嘉宁分享了即时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三段方法论:首先在实验室阶段积累海量技术和能力;其次在共创阶段将单点技术和产品进行有机组合,针对不同需求场景形成解决方案;最后在落地阶段将解决方案产品化,推出标准化的应用。

以下为黎嘉宁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即时设计进行这次分享,主题是《AI时代设计软件突围之路》。

我们不是微软、商汤这样的大公司,这个环节首先需要做个自我介绍。即时设计起步于2015年,公司成立于2016年,我们主力产品是一款面向UI设计需求的协作式设计软件。

UI设计是什么?

一句大白话就是——所有软件应用,包括移动App、网页、大屏、车机VR,都是由UI设计师完成设计后再交付开发同学来实现的。即时设计这款软件就是做这个设计的软件。

即时设计起步至今8年,相比于设计领域的主流软件,我们始终是以新人、挑战者的姿态存在。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设计软件突围之路。

第一阶段,即时设计的前5年是围绕协作展开的。UI设计不仅是设计师参与,也关联到产品、研发等多个岗位,很多年前大家通过文件互传来协同,带来了格式、版本混乱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感受到当时UI设计在协作方面的体验缺陷,创始团队2个人从互联网公司离职,独立开发一款面向产品经理的原型设计软件。两个人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将产品发布,并借此获得了第一批用户和种子轮投资。

原型设计只是整个UI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在早期投资的支持下,我们成立公司,陆续招募了一个5人团队,两年半后推出即时设计同名设计软件——国内首个协作式UI设计工具。之后公司又陆续推出一系列功能和产品,将UI协同设计全链路打通。

这一阶段,围绕协同设计,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保持近200版/年的产品迭代速度的同时,我们获得了300W+注册用户,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UI设计师,这个阶段即时设计总共用了5年。

第二阶段,即时设计的近2年是围绕生态发展的。

在第一阶段的突围中,我们用5年时间从两个独立开发者发展成本土用户规模最大的UI设计软件。但市场是在变化的,在此期间海外竞争对手进入本土市场、本土也有一些新的挑战者加入,用户的需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多的竞争是好事,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于是我们把视野放大,前面提到的这一串东西,可以合起来称作UI设计工具。设计工具当然是服务于设计需求的,因此我们就在想,工具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来服务设计需求?想彻底满足用户的设计需求,单单靠我们自己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团结更多有生力量。于是在最近2年,我们重点发力生态建设,推出资源社区、向行业发出开源倡议,推动打造UI设计行业开放生态,并陆续接入大量的插件和小组件,建立了国内UI设计领域最大的开发者生态。

在逐步确立产品和生态领先地位的同时,我们累积完成了7轮融资。

第三阶段,如果说第一、第二阶段的突围是即时设计深度思考后的选择。前面8年,我们的全部成果都是围绕UI设计展开的,那么第三阶段,AI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个世界上的设计工具那么多,我们前有Adobe、Autodesk、微软这样的30-50年历史的设计软件集团巨头,当然微软的业务范围要更广泛的多;还有Canva、Figma这样在垂直领域做到百亿美金体量的选手。我们后有在最近6个月、3个市场上突然涌现出的数不清的AI设计工具。

在这么拥挤的赛道,设计工具这么一个老话题,凭什么要有即时设计的一席之地?

纵观设计软件过去50年的发展史,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下是缺少新机会的,新的机会无一不是在变革中诞生,变革指的是新技术、新人群、新场景。图形化交互的电脑带来了数字化印刷设计,新技术最终诞生了Photoshop。电脑办公人群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数字化的演讲需求,新场景诞生了PPT和Keynote。2010年前后,随着App store的推出以及智能机的快速普及,我们迎来了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增长。UI设计师规模也随之发生了百倍规模的扩大,这部分新的设计师人群难以上手Photoshop功能完整但操作复杂的交互,最终新的人群和设计场景造就了Sketch和Figma这样的产品。

AIGC是不是一个大的变革,能不能酝酿大的机遇呢?当然是。

这里我要插入一段硬广。

这是我们上个月推出的一款产品宣传片,这个产品主要能力就是做文本生成可编辑的UI设计稿。这有一个对外的数字,提速60倍意思是AI生成用30秒,设计师画一个用30分钟,中间差60倍。但只要多想一步,就知道这个数字60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都AI自动化了,那完全可以7乘24小时开工,且并行开工,所以这个60倍也可以是600,也可以是6000。

这当然是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技术变革,因为感知太直接了。

人群变革?这是肯定的。今天你去看各种设计社群,把AI玩的最6的不一定是以前最牛的那些设计师。很可能是一些对AIGC技术原理理解深入的极客朋友,也可能是我这样没有经过系统化设计学习但要来参加36氪AIGC大会,有演讲材料设计需求的人。

场景变革?有可能。当最基础的设计需求满足的成本降低到几乎忽略不计的程度时,过去受限于设计成本的需求场景就有可能被激发。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巨变的年代。即时设计要上大舞台、做大事业,AIGC是必然的选择。那么AIGC时代下设计软件应该做什么?

我们和用户做了很多探讨,经常会被用户提问,“你的模型是不是自研?你技术壁垒是什么?我们有一个特别厉害设计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也可以实现这个效果”。

作为一个软件公司,我们是一个应用软件公司,我们承载是技术普惠于用户的重任,今天到场很多嘉宾在攻坚很大底层技术创新事情,我们感谢他们、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我们手头工作。如果一定要问我们有什么技术绝活?坦白讲没有,我们没有什么技术上的东西是我们能实现,别人肯定做不到的,这一点在应用层的玩家都差不多。

但是我们有一点是好的,就是我们扎根于行业八年,积攒的行业理解。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技术的工程化和产品化,听起来不够高大上,在这个场景下也不像自研大模型下来得性感,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为用户直接带来最大价值的部分。

作为设计软件,我们的本质是要做技术和需求场景之间黏合剂。

我们来看看AI设计目前的产品体验。

AI设计产品体验示例  企业供图

参数+魔法:这是WebUI,是开源社区最主流的文生图交互界面。左下方有一堆参数可以调整,左上方写提示词。

更强大的魔法:现在网上的提示词攻略很多,我专门上知乎搜了一篇。叫《Midjourney十大基础的提示词模板》。这个模板肯定不是我们常人能完全理解的,不过隐约可以看出是一些跟摄影相关的词语。但其中又夹杂着DOF这种奇怪的东西。

Discord聊天窗口:目前全球范围最火爆的文生图应用Midjourney的交互就是在这样的聊天窗口进行的。网上有很多文章分析MJ在Discord上的体验,觉得设计多么多么巧妙。这都是扯的,这是因为MJ这家公司把有限精力都投入到了用户交互以外的部分。

开源社区自行DIY

自然语言交互:自然语言交互是有其优势的,但不是万能的。自然语言交互好处是易于唤起长尾功能,或者一次性唤起多个组合功能,但是否该是一个最主要的交互方式是值得商榷。比如这个Case是用自然语言把两颗星星改成黄颜色。实际上,修改两个星星的颜色显然用「色板」更快捷——就是大家改PPT时选字体颜色的模块,尤其是对于设计师来说,Yellow不是一个颜色,很多种颜色都可以叫Yellow。

那究竟什么样的交互是正确的?

实话讲,在当下这个节点我也给不出完整的答案,但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当技术可以实现文本生成图片的时候,技术视角的解决方案是把参数栏和对话框暴露给用户。但实际上用户对设计是有很严格的功能性要求的,是需要在设计稿上反复修改的。图片格式的内容缺少图层、组件这样的信息,修改就非常难。前文提到的即时AI文本生成可编辑UI设计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用户有了UI设计稿之后要做什么?自然是让开发同学来在代码层面实现设计。于是我们又结合即时设计Design to code的能力,实现了前端代码的自动生成。有了代码,下一步自然是创建网站和应用,即时设计又提供了一键自动化建站的能力。我们把这一系列能力组合起来,最终实现了通过一段文本描述,一键生成在线网站、一键生成小程序的产品——这款产品目前在我们内部代号叫即时上线,我希望它能及时上线,给大家体验。

这就是技术思维和产品思维的差异。我们不把单独能力作为单点给用户,而是针对场景把这些能力做有机综合。

那我们怎么做产品?我们是有一段标准三段论方法论,我们把所有的产品和技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实验室阶段,做海量技术和产品能力积累。即时设计在今年初成立了AI实验室,人员构成主要是技术专家和产品经理。这个团队的目标只有一个——深刻理解各类AI技术的效果和能力边界。

二是共创阶段,做技术和产品能力的组合,形成解决方案。这个阶段的重任是将单点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将Apple和Pen组成ApplePen,针对不同需求场景形成解决方案。我们在几周前正式推出了AI共创计划,希望更多的产业伙伴加入我们。

三是落地阶段,关键在于将解决方案产品化。即时设计已经陆续在AI for UI的领域推出了文生可编辑UI、结合即时设计Design to code能力实现的根据文本一键建站(即时上线),以及绘画应用(即时AI灵感),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有更多。

这里我就要call back一下主题,设计软件的突围之路。回到前文提到的设计软件突围之路。AIGC时代已然来临。过往8年,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归为UI设计。未来我们将围绕AI能力,深入到更多设计场景当中。努力成为AIGC时代的最佳设计工具。

谢谢大家!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55694
 
283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