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d》连线杂志中,详细汇总了 2000 年 LVS 开源项目通过全球协作而不断成长升级迭代的时间线。
2000 年 2 月,弗罗里达,Simon Horman 修改 LVS 改进可扩展性以便大规模应用。
2000 年 3 月,悉尼,Horman在回家乡时开始写代码。
2000年3月20日,长沙,Horman把代码发给了LVS的核心开发者文嵩,文嵩注意到了代码低效会拖慢性能;文嵩把自己修改过的代码发给了保加利亚的Julian。
2000年3月30日,保加利亚,Julian再解决了性能问题后发还给了Horman。
2000 年 4 月,硅谷,Horman回到VA Linux Systems的工作后,按照文嵩/Anastasov的建议修改了代码,并把最后的成品发给了文嵩。长沙,经过几次调整后,文嵩将代码作为 Firewall Mark Virtual Services 发布到了LVS千人社区。
2000 年 5 月,瑞士,Roberto Nibali 为 LVS 提出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持久连接,即同一台服务器通过单个连接提供所有数据。
2000 年 7 月,俄亥俄,Ted Pavlic 意识到可以配置 fwmark 来解决Nibali的问题。小组相应地更改了 LVS 代码。
fwmark (通过防火墙标记值设置虚拟服务)一直是 LVS 的一个重要组件,其文档由在Durham的 Joseph Mack 维护。
由于当时没有托管平台,章文嵩与这些来自全世界的开发者们基本都通过 Linux Kernel mailing list 邮件列表沟通,好在章文嵩做了 LVS 小软件并通过自己的服务器写代码,尽管当时都是邮件异步通信,但信息的含量都比较高,可以随时将发来的补丁进行讨论和修改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章文嵩更明确的意识到,有想法 idea 最重要,不用担心 idea 被别人给拿走,即使被拿走至少这个 idea 也可以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造福人类社会。“我觉得有想法就说出来,就不要担心这个想法被别人用了,用了自然说明这个想法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