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后,你不仅获得一个找资源的工具,更获得一个有趣的灵魂 ▶ ▶ ▶
GitHub更新了一套风控规则,
检测到浏览器语言为中文(zh_CN)时可能直接拒绝访问。这一变化最早被发现是因为部分用户突然无法加载页面,而切换成英文语言后又能正常使用。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上个月GitHub曾误操作屏蔽所有中国IP,随后紧急修复并解释是技术失误。但这次的语言检测并非失误,而是明确的风控策略。新规则会综合判断三个条件:IP是否在黑名单、IP质量(比如是否被标记为“脏IP”),以及浏览器语言。如果前两项没问题,单纯用中文界面通常不受影响;但若IP质量差(例如某些公共代理),加上中文语言,就可能触发限制。
为什么针对中文用户?
GitHub官方没有直接回应,但从技术逻辑看,
主要针对的是爬虫和无差别抓取行为。比如某些国内平台被曝自动化搬运GitHub开源项目,甚至用于AI训练。这类操作消耗大量服务器资源,还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语言检测是一种低成本的风控手段——毕竟多数爬虫程序默认携带中文请求头。
对普通用户有影响吗?
如果你用企业网络或某些代理工具,IP可能被判定为“低质量”,此时中文语言会成为压垮访问的最后一根稻草。实测发现,手动把浏览器语言改成英文(如en_US)就能绕过限制。也有人反馈,直接切换手机热点(换干净IP)同样有效。
GitHub的困境
平台需要在用户体验和反爬虫之间找平衡。单纯封IP容易误伤,而语言检测又太容易被绕过。有开发者猜测,下一步GitHub可能会加入更复杂的行为分析,比如检测频繁切换语言的操作。
用户能做什么?
- 临时方案:修改浏览器语言(Chrome设置→高级→语言)。
- 长期方案:避免使用公共代理,优先选择家庭宽带或可信企业网络。
- 开源作者:如果项目被恶意搬运,可以尝试在仓库说明文件里加入版权声明。
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攻防战。GitHub要保护服务器和开发者权益,而爬虫总在找漏洞钻空子。普通用户被波及,算是技术对抗中的连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