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受了一个有关AI的采访,刚好又看到了ChatGPT总是过度认同用户的新闻,这两件事刚好对应了我一直使用AI时的一种体验——很多时候我希望AI能挑战我的观点,却又不是为了用更为强大的模型优势去和我对抗。
这就像我曾经分享过的,好的关系既要有同频,也要有差异,当具备相对的人际成熟后,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回音壁,而是需要一种微妙的被认同却也在必要时“不惯着”自己的回应,在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情感坚守处,人类其实期待着自我的变革与突破。
创建一个“质对型”风格的模型也只是算法的事情,它在技术上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其背后那些代表着自由意志的东西,是两个主体带着各自复杂的经验世界深度交互后涌现出来的那种看起来不可测,却又在情感上完全合理的东西,是这些东西创建了人类之间的破裂与修复,创伤和治愈,简单来说,AI没有“移情和反移情”这样的东西。
现阶段,AI只是一个工具,最初的惊艳过后,它大概率是一种越来越好用,越来越顺手的工具。在过去,我们因为现实的人际失望(完全的不同频)而被AI的同频性所安抚,但好听的话听多了也会腻,我们可能介意的是那种技术层面无法消除的套路感,它总是让对话闭合在本质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中,所有的情感语料只能生效一回合,它只会收集成一种信息历史,而不会积攒成一种情感历史,无论它看起来是否延展和持续,无论它被包裹成多么严密和逻辑和多么精美的文字。
对AI来说,它不需要忍受任何意义上的挫败,不需要压抑,不会有内部张力,没有自己的情感叙事,没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没有自己的创伤,因此也不会有这些缺陷所带来的真实情感反应,它承诺着一种非情智物种才有的绝对安全和可靠,在成为强人工智能以前,人和AI的关系始终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而不是一种主体间关系。
这就像我曾经分享过的,好的关系既要有同频,也要有差异,当具备相对的人际成熟后,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回音壁,而是需要一种微妙的被认同却也在必要时“不惯着”自己的回应,在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情感坚守处,人类其实期待着自我的变革与突破。
创建一个“质对型”风格的模型也只是算法的事情,它在技术上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其背后那些代表着自由意志的东西,是两个主体带着各自复杂的经验世界深度交互后涌现出来的那种看起来不可测,却又在情感上完全合理的东西,是这些东西创建了人类之间的破裂与修复,创伤和治愈,简单来说,AI没有“移情和反移情”这样的东西。
现阶段,AI只是一个工具,最初的惊艳过后,它大概率是一种越来越好用,越来越顺手的工具。在过去,我们因为现实的人际失望(完全的不同频)而被AI的同频性所安抚,但好听的话听多了也会腻,我们可能介意的是那种技术层面无法消除的套路感,它总是让对话闭合在本质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中,所有的情感语料只能生效一回合,它只会收集成一种信息历史,而不会积攒成一种情感历史,无论它看起来是否延展和持续,无论它被包裹成多么严密和逻辑和多么精美的文字。
对AI来说,它不需要忍受任何意义上的挫败,不需要压抑,不会有内部张力,没有自己的情感叙事,没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没有自己的创伤,因此也不会有这些缺陷所带来的真实情感反应,它承诺着一种非情智物种才有的绝对安全和可靠,在成为强人工智能以前,人和AI的关系始终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而不是一种主体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