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口译小卡棉花糖:两年前的今天,ChatGPT才刚出现不久,更没有DS的横空出世。想想如果未来所有的翻译工作都交由AI完成,估计很难再有人类之间这样的思想碰撞和对背后文化的反思了…效率和性价比为王的时代,每种精雕细琢后的巧思和美感终究都会被慢慢消磨掉吧…
//18400多字,长达67页(包括译文)的剧本历时仅4天,终于翻译&定稿了!感谢@方时FebruariTung 小董高效优质的译文 这个项目给我的很多感触,反而是“翻译”之外的东西。
✍🏻 高效沟通,事半功倍
鉴于这个剧本翻译 (中译英)作为客户portfolio的一部分,是用来申请海外戏剧专业院校的,所以英文剧本能否充分传达作者的思想主旨和文化理念直接关乎学生能否被录取,所以我们讨论后决定:
1. 先翻2000字的sample敲定语言风格;
2. 通过语音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
3. 每半天返稿,随翻随改
项目的后两天,随着翻译和返稿字数的逐渐增加,我发现自己在转述客户意见给译员的过程中出现了少部分遗漏,从而前一天反馈的一两行对白在第二天并未及时修改(尴尬了 ) 因此即刻调整方案,拿iPad给语音电话录音,再将录音发送给译员,这样就做到了信息的100%的传达(复试课的同学们,学到了没?下次1v1语音电话讲解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 客户的礼貌谦逊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同学就读国内顶尖艺术类院校,不但剧本写得好,专业能力过硬,而且非常礼貌、谦逊。永远保持着交流、探讨,甚至是学习的态度,而非高高在上进行指责、批评。所以当我们对台词的理解有分歧时,她总是耐心地跟我解释“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因为女主是这样的性格,跟男主是这样的关系…”等等。
这也让我反思: 纯文本的交流因为剥离了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特别是语气)本身就存在多义性,也便有了多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误解因而产生。这也是我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跟一些中年朋友交流时,为何总有种不舒服甚至被冒犯的感觉。可能我已经适应了/习惯于年轻人的语气词的表达,而朋友们的“文字”却给人比较硬的感觉?或许ta们并没有恶意
✍🏻 高水平译员的译途更取决于态度和人品
小董是我合作过的最谦逊最有情商的译员之一,我甚至希望她跟我别那么客气,不用太生分 不过我既是老师又是客户,也理解啦 在商言商,一切拿质量和效率说话!我这边翻得好就会保持长期的合作。因而昨天当同行王总@同声传译啊 请我推荐译员给他时,我首推的就是小董!实话讲之前也遇到过个别“过河拆桥”的译员,伤了心 ,昨天也在言语间敲打她:要常怀感恩之心。不过经过两三次的合作,发现自己没看错 译员的态度和人品决定了其译途的广度和长度,她未来定会大放异彩!
✍🏻 项目经理也需多点宽容和换位思考
今晚在跟学生做最后沟通之前,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剧本,梳理了人物关系和学生提出疑问的台词 (应该主要是语气或ambiguity的问题)。有的地方能够一眼看出问题:太贴字面了;不太符合人物性格;没看出言外之意。但是换位思考,这么大的翻译量和这么紧的ddl,我能翻得更好吗?我能确保每一句都准确无误吗?在跟学生沟通时,她反复说:“我很喜欢老师的这个表达,跟老师学到了很多!”或许是学生谦卑的态度让我也反思起“审校”这件事。在现成译文的基础上找bug或再润色永远都是更容易的,因为你不需要面对ddl的压力,甚至可以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思维碰撞的时候,突然灵光乍现出来一个绝佳的版本!(哈哈最后这一小时的沟通确实非常愉悦)但决然不能因为小小的错误或翻不到位的处理就磨灭译员的全部努力,趾高气昂地去指责呀。
最后一点很personal的东西: 一直觉得电影学习的进步缓慢,从1月份开始看希区柯克才隐约肉眼可见了自己的“质变”。这个剧本翻译的项目,或者说最后1小时的电话沟通,让我确信了:啊,原来我能如此顺畅地就跟作者产生共鸣,就get到她的所思所想,我还是有点东西的
✍🏻 高效沟通,事半功倍
鉴于这个剧本翻译 (中译英)作为客户portfolio的一部分,是用来申请海外戏剧专业院校的,所以英文剧本能否充分传达作者的思想主旨和文化理念直接关乎学生能否被录取,所以我们讨论后决定:
1. 先翻2000字的sample敲定语言风格;
2. 通过语音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
3. 每半天返稿,随翻随改
项目的后两天,随着翻译和返稿字数的逐渐增加,我发现自己在转述客户意见给译员的过程中出现了少部分遗漏,从而前一天反馈的一两行对白在第二天并未及时修改(尴尬了 ) 因此即刻调整方案,拿iPad给语音电话录音,再将录音发送给译员,这样就做到了信息的100%的传达(复试课的同学们,学到了没?下次1v1语音电话讲解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 客户的礼貌谦逊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同学就读国内顶尖艺术类院校,不但剧本写得好,专业能力过硬,而且非常礼貌、谦逊。永远保持着交流、探讨,甚至是学习的态度,而非高高在上进行指责、批评。所以当我们对台词的理解有分歧时,她总是耐心地跟我解释“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因为女主是这样的性格,跟男主是这样的关系…”等等。
这也让我反思: 纯文本的交流因为剥离了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特别是语气)本身就存在多义性,也便有了多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误解因而产生。这也是我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跟一些中年朋友交流时,为何总有种不舒服甚至被冒犯的感觉。可能我已经适应了/习惯于年轻人的语气词的表达,而朋友们的“文字”却给人比较硬的感觉?或许ta们并没有恶意
✍🏻 高水平译员的译途更取决于态度和人品
小董是我合作过的最谦逊最有情商的译员之一,我甚至希望她跟我别那么客气,不用太生分 不过我既是老师又是客户,也理解啦 在商言商,一切拿质量和效率说话!我这边翻得好就会保持长期的合作。因而昨天当同行王总@同声传译啊 请我推荐译员给他时,我首推的就是小董!实话讲之前也遇到过个别“过河拆桥”的译员,伤了心 ,昨天也在言语间敲打她:要常怀感恩之心。不过经过两三次的合作,发现自己没看错 译员的态度和人品决定了其译途的广度和长度,她未来定会大放异彩!
✍🏻 项目经理也需多点宽容和换位思考
今晚在跟学生做最后沟通之前,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剧本,梳理了人物关系和学生提出疑问的台词 (应该主要是语气或ambiguity的问题)。有的地方能够一眼看出问题:太贴字面了;不太符合人物性格;没看出言外之意。但是换位思考,这么大的翻译量和这么紧的ddl,我能翻得更好吗?我能确保每一句都准确无误吗?在跟学生沟通时,她反复说:“我很喜欢老师的这个表达,跟老师学到了很多!”或许是学生谦卑的态度让我也反思起“审校”这件事。在现成译文的基础上找bug或再润色永远都是更容易的,因为你不需要面对ddl的压力,甚至可以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思维碰撞的时候,突然灵光乍现出来一个绝佳的版本!(哈哈最后这一小时的沟通确实非常愉悦)但决然不能因为小小的错误或翻不到位的处理就磨灭译员的全部努力,趾高气昂地去指责呀。
最后一点很personal的东西: 一直觉得电影学习的进步缓慢,从1月份开始看希区柯克才隐约肉眼可见了自己的“质变”。这个剧本翻译的项目,或者说最后1小时的电话沟通,让我确信了:啊,原来我能如此顺畅地就跟作者产生共鸣,就get到她的所思所想,我还是有点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