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网络(联结主义)类的模型:
联结主义类模型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其基本单元是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通过调整权重来改变输入对神经元的影响。神经网络是一个黑箱子,通过多层的非线性隐藏层的作用,可以达到万能近似的效果。
代表模型有DNN、SVM、Transformer、LSTM,某些情况下,深度神经网络的最后一层可以看作是一个逻辑回归模型,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而支持向量机也可以看作是特殊类型的神经网络,其中只有两层:输入层和输出层,SVM额外地通过核函数实现复杂的非线性转化,达到和深度神经网络类似的效果。如下为经典DNN模型原理解析:
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由多层神经元组成,通过前向传播过程,将输入数据传递到每一层神经元,经过逐层计算得到输出。每一层神经元都会接收上一层神经元的输出作为输入,并输出到下一层神经元。DNN的训练过程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实现的。在训练过程中,计算输出层与真实标签之间的误差,并将误差反向传播到每一层神经元,根据梯度下降算法更新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置项。通过反复迭代这个过程,不断优化网络参数,最终使得网络的预测误差最小化。
DNN的优点是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DNN可以自动学习数据的特征,无需手动设计特征。高度非线性及强大的泛化能力。缺点是DNN需要大量的参数,这可能导致过拟合问题。同时DNN的计算量很大,训练时间长。且模型解释性较弱。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使用Keras库构建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from keras.losses import BinaryCrossentropy
import numpy as np
# 构建模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 # 输入层有10个特征
model.add(Dense(64, activation='relu')) # 隐藏层有64个神经元
model.add(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 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进行二分类任务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lr=0.001), loss=Binary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生成模拟数据集
x_train = np.random.rand(1000, 10) # 100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0个特征
y_train = np.random.randint(2, size=1000) # 1000个标签,二分类任务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batch_size=32) # 训练10个轮次,每次使用32个样本进行训练
二、符号主义类的模型
符号主义类的模型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智能模拟方法,其认为人类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因此,就可以用计算机的规则库和推理引擎来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即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说白了,就是将人类逻辑存入计算机,达成智能执行)。
其代表模型有专家系统、知识库、知识图谱,其原理是将信息编码成一组可识别的符号,通过显式的规则来操作符号以产生运算结果。如下专家系统的简单示例:
# 定义规则库
rules = [
{"name": "rule1", "condition": "sym1 == 'A' and sym2 == 'B'", "action": "result = 'C'"},
{"name": "rule2", "condition": "sym1 == 'B' and sym2 == 'C'", "action": "result = 'D'"},
{"name": "rule3", "condition": "sym1 == 'A' or sym2 == 'B'", "action": "result = 'E'"},
]
# 定义推理引擎
def infer(rules, sym1, sym2):
for rule in rules:
if rule["condition"] == True: # 条件为真时执行动作
return rule["action"]
return None # 没有满足条件的规则时返回None
# 测试专家系统
print(infer(rules, 'A', 'B')) # 输出: C
print(infer(rules, 'B', 'C')) # 输出: D
print(infer(rules, 'A', 'C')) # 输出: E
print(infer(rules, 'B', 'B')) # 输出: E
三、决策树类的模型
决策树模型是一种非参数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它利用树形图表示决策过程。更通俗来讲,树模型的数学描述就是“分段函数”。它利用信息论中的熵理论选择决策树的最佳划分属性,以构建出一棵具有最佳分类性能的决策树。
决策树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递归地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子数据集,直到每个子数据集都属于同一类别或者满足某个停止条件。在划分过程中,决策树模型采用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基尼指数等指标来评估划分的好坏,以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
决策树模型的代表模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ID3、C4.5、CART等。ID3算法是决策树算法的鼻祖,它采用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划分属性;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版,它采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最佳划分属性,同时采用剪枝策略来提高决策树的泛化能力;CART算法则是分类和回归树的简称,它采用基尼指数来选择最佳划分属性,并能够处理连续属性和有序属性。
以下是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库实现CART算法的代码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plot_tree
#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构建决策树模型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clf.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结果
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 可视化决策树
plot_tree(clf)
四、概率类的模型
概率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随机现象或事件的分布、发生概率以及它们之间的概率关系。概率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机器学习等。
概率模型的原理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它使用概率分布来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情况,并使用概率规则来描述事件之间的条件关系。通过这些原理,概率模型可以对随机现象或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代表模型主要有: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贝叶斯网络、隐马尔可夫模型。其中,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逻辑回归都基于贝叶斯定理,它们都使用概率来表示分类的不确定性。
隐马尔可夫模型和贝叶斯网络都是基于概率的模型,可用于描述随机序列和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贝叶斯网络都是基于概率的图模型,可用于描述随机变量之间的概率关系。
以下是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库实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代码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GaussianNB
#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构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模型
clf = GaussianNB()
clf.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结果
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五、近邻类的模型
近邻类模型(本来想命名为距离类模型,但是距离类的定义就比较宽泛了)是一种非参数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它基于实例的学习不需要明确的训练和测试集的划分。它通过测量不同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决定数据的相似性。
以KNN算法为例,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 k 个最接近的训练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KNN算法基于实例的学习不需要明确的训练和测试集的划分,而是通过测量不同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决定数据的相似性。
代表模型有: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KNN)、半径搜索(Radius Search)、K-means、权重KNN、多级分类KNN(Multi-level Classification KNN)、近似最近邻算法(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 ANN)
近邻模型基于相似的原理,即通过测量不同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决定数据的相似性。
除了最基础的KNN算法外,其他变种如权重KNN和多级分类KNN都在基础算法上进行了改进,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分类问题。
近似最近邻算法(ANN)是一种通过牺牲精度来换取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从大量样本中获取最近邻的方法。ANN算法通过降低存储空间和提高查找效率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它通过“近似”的方法来减少搜索时间,这种方法允许在搜索过程中存在少量误差。
以下是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库实现KNN算法的代码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构建KNN分类器模型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knn.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结果
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六、集成学习类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