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学习  »  Python

【Python】5分钟掌握3个技巧,编写专业的Python If语句

机器学习初学者 • 8 月前 • 347 次点击  

只需5分钟就能像专业人士一样编写Python If语句的3个技巧。

一、比较:使用if all(...)与带有多个and运算符的if

在Python中编写条件语句时,常常需要检查多个条件。两种常见的方法如下。

  • 使用带有多个and运算符的if语句。
  • 使用带有列表或生成器表达式的if all(...)

以下是这两种方法的比较。

1.1 使用带有多个and运算符的if语句

condition1 = x > 0
condition2 = y 10
condition3 = z == 5

if condition1 and condition2 and condition3:
    print("All conditions are met!")

解释:

  • 每个条件单独评估,然后使用and运算符组合。
  • 如果任何条件为False,则整个表达式的结果为False

缺点:

  • 可读性:随着条件数量的增加,可读性也会降低。表达式可能变得冗长,难以快速浏览。
  • 冗余:需要在每个条件之间重复and运算符,这可能使代码显得混乱。

1.2 使用if all(...)

if all([x > 0, y 10, z == 5]):
    print("All conditions are met!")

解释:

  • all()函数接收一个可迭代对象(例如一个列表),如果可迭代对象中的所有元素均为True,则返回True
  • 如果任何条件为Falseall()返回Falseif代码块中的代码将不会执行。

优点:

  • 可读性:all()方法更简洁、更易读,尤其是在处理多个条件时。条件整齐地列在一个结构中,清晰表明目的是检查所有条件是否都为True
  • 可扩展性:如果需要添加更多条件,只需扩展列表或生成器表达式,而无需更改if语句的结构。
  • 清晰性:使用all()可以更明确地表达检查“所有”条件的意图,从而使代码具备自文档化特性。

比较示例:

考虑一个有更多条件的情况。

# 使用多个and运算符
if condition1 and condition2 and condition3 and condition4 and condition5:
    print("All conditions are met!")

# 使用all(...)
if all([condition1, condition2, condition3, condition4, condition5]):
    print("All conditions are met!")
  • 使用and:表达式可能很快就变得难以直观解析,尤其是当条件本身比较复杂或跨越多行时。

  • 使用all():条件被整齐地分组在一个列表中,使得检查所有条件是否为真变得一目了然。

二、比较:使用if any(...)与带有多个or条件的if

当需要检查多个条件中是否至少有一个为真时,两种常见的方法如下。

  • 使用多个or运算符的if语句。
  • 使用带有列表或生成器表达式的if any(...)

以下是这两种方法的比较。

2.1 使用带有多个or运算符的if语句

condition1 = x > 0
condition2 = y 10
condition3 = z == 5

if condition1 or condition2 or condition3:
    print("At least one condition is met!")

解释:

  • 每个条件单独评估,然后使用or运算符组合。
  • 如果任何条件为True,则if块内的代码将执行。

缺点:

  • 可读性:随着条件数量的增加,可读性也会降低。表达式可能变得冗长,难以快速理解。
  • 冗余:需要在每个条件之间重复使用or运算符,这可能使代码显得杂乱,难以维护。

2.2 使用if any(...)

if any([x > 


    
0, y 10, z == 5]):
    print("At least one condition is met!")

解释:

  • any()函数接受一个可迭代对象(例如一个列表),如果可迭代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为True,则返回True
  • 如果所有条件都为Falseany()返回False,if块内的代码将不会执行。

优点:

  • 可读性:any()方法更简洁、更易读,尤其是在处理多个条件时。条件整齐地列在一个结构中,明确表示检查是否有任何条件为True
  • 可扩展性:添加更多条件非常简单,只需扩展列表或生成器表达式,而无需改变if语句的结构。
  • 清晰性:使用any()可以更明确地表达检查“任何”条件的意图,使代码更具自解释性。

比较示例:

考虑一个有更多条件的情况。

# 使用多个or运算符
if condition1 or condition2 or condition3 or condition4 or condition5:
    print("At least one condition is met!")

# 使用any(...)
if any([condition1, condition2, condition3, condition4, condition5]):
    print("At least one condition is met!")
  • 使用or:表达式可能变得笨重,尤其是在条件数量增加或条件本身复杂时,直观解析变得更加困难。

  • 使用any():条件整齐地分组在一个列表中,使得代码能够立即清楚地检查是否有任何条件为真。

三、将all(...)any(...)与Python生成器结合使用

3.1 使用生成器表达式的all()示例

假设你想检查数字列表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是正数。

numbers = [12345]

# 使用带有生成器表达式的all() 
if all(n > 0 for n in numbers):
    print("All numbers are positive.")
else:
    print("Not all numbers are positive.")

解释:

  • 生成器表达式(n > 0 for n in numbers)创建了一个迭代器,为每个正数产生True
  • all()将评估生成器生成的每个值,直到找到False。如果所有值都是True,则返回True

3.2 使用生成器表达式的any()示例

现在,假设你想检查数字列表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偶数。

numbers = [13578]

# 使用带有生成器表达式的any()
if any(n % 2 == 0 for n in numbers):
    print("There's at least one even number.")
else:
    print("There are no even numbers.")

解释:

  • 生成器表达式(n % 2 == 0 for n in numbers)为每个偶数生成True
  • any()评估生成器的值,并在找到第一个True值时返回True

3.3 为什么使用生成器?

  • 效率:生成器不需要一次性存储所有值的内存。它们会按需生成值,尤其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更节省内存。
  • 延迟评估:条件以惰性方式评估,这意味着如果all()找到Falseany()找到True,它们会停止进一步评估,从而节省时间。

  • 
    
    
        
    
    往期精彩回顾




    欢迎加入机器学习爱好者微信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机器学习交流群、博士群、博士申报交流、CV、NLP等微信群,请扫描下面的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小明-浙大-CV“。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也可以加入机器学习交流qq群772479961


Python社区是高质量的Python/Django开发社区
本文地址:http://www.python88.com/topic/175064
 
347 次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