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MIMIC数据库的两个非重叠数据集:
研究团队使用PostgreSQL中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从两个数据库中提取前24小时内入住ICU的患者的数据,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生命体征及治疗措施等。由于提取的变量较多,本文就不一一展示了。除变量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 2)外,其余变量都取第一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多次测量。
为减少缺失数据对模型构建的影响,使用KNNImputer(KNN)方法插补缺失小于20%的数据,并丢弃缺失大于20%的数据。由于因变量中的类别不平衡,采用欠采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重采样,使数据达到平衡。在特征较多的情况下,研究者采用lasso方法进行特征筛选。最终,纳入了与NOAF密切相关的23个变量(包括入院年龄、种族、体重、尿量、WBC_max(白色细胞)、BUN_min(血尿素氮)、钾_min、HR_min(心率)、HR_max、SBP_min(收缩压)、DBP_max(舒张压)、MBP_min、RR_min、temperature_min、temperature_max、SpO2_min、慢性肝病、HFrEF、HFpEF、脓毒症、机械通气、CRRT、血管加压药)。
(A)变系数的变化特征;(B) 用交叉验证对Lasso回归模型中参数λ最优值进行选择
使用8种机器学习(ML)法构建预测模型(包括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自适应提升(Adaboost)、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NN)、朴素贝叶斯(NB)、逻辑回归(LR)和梯度提升机(GBM))。使用多种指标评估模型性能,包括ROC曲线、AUC值、敏感性、特异性、F1分数、准确性等,并绘制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XGBoost表现最好,在验证中达到0.891(0.873-0.888)的AUC,在外部验证中达到0.769(0.756-0.782)。
最后通过SHAP方法分析XGBoost模型的特征贡献,以SHAP力图和群体图形式可视化模型的可解释性。结果表明,关键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机械通气、尿量、脓毒症、BUN、SpO2、CRRT和体重。综上所述,研究团队使用8种ML算法通过筛选ICU入院前24小时内的23个临床变量来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XGBoost算法表现出强大的性能,具有鉴别力和校准能力,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净效益。外部验证队列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模型,还用SHAP方法进行可视化,得出关键预测指标。同样是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别人都在用机器学习分析了,你还在常规套路挣扎?如果你也对机器学习课程感兴趣,不妨来看看郑老师推出的基于R语言的机器学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课程!面对面线上授课,实时交流,不怕零基础!
关注“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公众号,了解更多最新发文风向!